欢迎光临东北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热点时评】锻造识人“火眼金睛”淬炼选贤“定海神针”

(通讯员:何江)为破解干部考察员队伍不稳定、考察程序把握不准确、考察对象“画像”不精准等难题,去年以来,新疆富蕴县委组织部通过配强队伍、精准培训、强化历练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公道正派的高质量考察员队伍。

干部考察如同为事业挑选“种子”,既要看清苗子的成色,也要预判未来的长势。当考察员既是“质检员”又是“育苗师”,干部的选拔任用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这不仅让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更清澈,更在基层治理中种下了公平公正的“定心石”。

严把入口关,筑牢队伍“承重墙”。选拔不是凑人数,而是挑“慧眼”。既要从纪检、政法等专业领域精选“老把式”,也要从基层一线挖掘“土专家”,让懂政策的人把关、知民情的人参谋。重点在于建立动态调整的“活水池”,既保持队伍稳定又避免“一潭死水”。可探索建立考察员资格认证制度,像考驾照般设置理论测试、情景模拟等关卡,确保每个持证上岗者都是“行家里手”。考察员的底气来自明确的职责边界。需制定《考察工作负面清单》,列明“该问什么”“不能说什么”,既防止因业务不熟导致的“走样变形”,也杜绝好人主义带来的“雾里看花”。同时建立“老带新”结对机制,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着“新徒弟”在实战中磨炼,确保考察标准始终如一。

搭建成长梯,锻造业务“金刚钻”。政策学习要避免照本宣科,可将干部条例改编成“案例故事集”,用情景剧还原考察现场;把谈话技巧编成“顺口溜”,让专业知识变得像家常话般易懂。重点培养“三双眼睛”,用“显微镜”观察细节,用“望远镜”预判潜力,用“透视镜”看透本质。更要打造实践“练兵场”。考察能力要在实战中提升,可设置“模拟考场”,随机抽取干部档案让考察员现场“画像”;组织“交叉互评”,让不同考察组互相“挑刺找茬”。更要建立“错题本”制度,把典型案例整理成“避坑指南”,让每一次失误都变成进步的阶梯。

拧紧责任链,树起公正“风向标”。需建立考察全程留痕机制,谈话录音、记录签字等材料统一归档,让每个结论都有迹可循。同时引入“背对背”评价机制,被考察干部可匿名对考察员打分,倒逼作风更严实。对于重大岗位考察,可试行“双盲考察”——考察员与考察对象互不知情,最大限度减少人情干扰。同时注入担当“催化剂”,让考察员愿担当、敢担当,既要“压担子”也要“搭台子”。可设立“星级考察员”评定制度,对连续获评优秀者开通职级晋升“快车道”;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因客观原因造成的误判给予包容,但对原则性错误坚决“一票否决”。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考察工作的氛围,让这份“得罪人”的工作获得应有的价值认同。

以慧眼识良驹,用公心护征程。干部考察不是冰冷的“技术活”,而是关乎事业兴衰的“良心活”。当每个考察员都成为行走的“标尺”、移动的“天平”,干部的“画像”就能既有筋骨又有温度。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今天选准人,更在于为明天树导向——让踏实干事者不吃亏,让投机钻营者没市场。如此,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才能永远清澈,党和人民的事业方能基业长青。

审核:刘鑫泽

责任编辑:秦玲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东北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东北新闻网 db.zjx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