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何江)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近些年来,湖南省桑植县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虚化弱化问题,严抓制度落实,创新活动载体,灵活组织方式,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确保组织生活从严落实、以实促效。(4月1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一场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生动实践正悄然展开。当“三会一课”走出会议室,当主题党日融入田间地头,组织生活便不再是照本宣科的“例行公事”,而成了凝聚人心的“精神氧吧”、解决问题的“实干课堂”。这样的探索证明:只有让组织生活扎根泥土、贴近人心,党建的根系才能深扎大地,开出惠民利民的芬芳之花。
校准组织生活的“指南针”,把规矩立在实处。组织生活不能像“放风筝”,线松了容易飘,线紧了飞不高。要制定清晰易懂的“操作手册”,把该开的会、该做的事列成“家常菜单”,让基层支部照着做不跑偏。比如用“党员发言不过半算冷场”“会议决策不落地算空转”这样的白话标准,把抽象要求变成具体动作。上级部门既要当“质检员”,定期抽查会议记录;也要当“指导员”,带着基层干部一起理思路、解难题,让规矩既成约束,更成帮手。
播种红色基因的“金种子”,让信仰扎进心田。红色教育最忌“一屋子人、一叠材料、一整天会”。要把厚重的历史变成生动的“身边课”,让党员在革命旧址里追忆峥嵘岁月,在烈士家书中感受初心温度。可以组织老党员用方言讲“那年那事”,让年轻人用短视频拍“红色记忆”,把大道理融进小故事。当学习变成“沉浸式体验”,信仰的种子自然会在心里生根发芽。
嫁接创新实践的“活力枝”,使形式匹配需求。农村党员不是不想学,而是怕耽误活计。组织生活要像“变形金刚”,农忙时化整为零开“田埂短会”,农闲时集中研讨办“专题夜校”;养殖户聚集的村子,把技术培训开进养殖场;民宿集中的片区,让主题党日变成旅游服务提升讨论会。用灵活的形式打破“开会必须坐板凳、学习必须念文件”的老套路,让组织生活与生产生活同频共振。
培育惠民服务的“结果树”,用实效赢得民心。组织生活有没有成效,群众心里有本账。要建立“问题墙+回音壁”,把会上讨论的民生难题公示出来,解决一件销号一件;开展“党员家庭挂牌亮户”行动,让群众知道谁是党员、能找谁帮忙;把直播间变成“新式议事厅”,既帮老乡卖山货,也听百姓倒苦水。当每次会议都能推动几件实事,组织生活就会成为群众眼中的“金字招牌”。
审核:刘鑫泽
责任编辑: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