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衡水市枣强县聚焦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增收方式单一问题,创新“1+5”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农村集体土地依托合作社集中托管、规模经营、保证收益,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踏出了新路径。
抓顶层设计,围绕难题谋篇布局。该县突出重点乡村试点,重点围绕县域内“三无两弱”(无资源、无产业、无区位优势、干群发展意识薄弱、村集体收入薄弱)集体经济后进村,通过乡镇党委筛选上报,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联合考察确定,确定了100个试点村开展集体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效集中资源。对有村集体经营地、承包地的村,由各村党支部协调回包;对村集体没有机动土地的村,由党支部协调从年龄大无力耕种、常年务工无法耕种的农户手中,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农户责任田,每个村集中100-400亩土地,整合集体土地规模经营资源。推行托管式经营。逐村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土地规模经营合作社,对纳入集中经营的土地实行委托管理。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合作社联合社,负责本乡镇所有试点村规模经营土地的种子、化肥等大宗农资集中采购,组织农机开展机械化播种、收获、喷药、浇灌等农田作业,降低种植成本。
抓资源融合,多方发力共同推进。该县以各村党支部为主导,建立党支部引领、“合作社+银行+保险+粮储企业+技术团队”的“1+5”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为试点村集体土地规模经营提供“四重保障”。启动资金保障。由枣强县丰源村镇银行以每亩500元的标准,对试点村发放农业贷款,作为试点村土地流转启动资金。经营风险保障。由保险公司对试点村规模经营土地按照每亩年最高1750元的保额标准进行投保,有效消除风雹、水涝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减产、绝收风险。农产品收购保障。由县域粮食收储龙头企业中央储备粮衡水储备库与各村合作社签订购销协议,试点村产出农作物全部由中储粮分两季议价收购。技术支持保障。由县农业农村局抽调力量组建经营指导、田间管理和农机维修三支专业服务队伍,根据农作物生长环节需要,深入试点村进行技术指导服务,为村集体经营吃下定心丸。
抓创新管理,规范运营实现稳增收。该县实施集中经营打好保底牌,重点围绕投入小、见效快的目标,明确各试点村规模经营的土地统一种植玉米、小麦,单季保本、双季增收。各村合作社根据与中储粮签订的购销协议,按照指定小麦、玉米种植品种进行种植,统一渠道购买农资,统一技术田间管理,最终确保实现每亩净利润不低于880元,100个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的经营目标。在土地规模经营试点村探索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合作社负责人机制,强化党组织对规模经营合作社的领导和管理,确保村集体利益有保障。探索推行试点村村干部待遇与集体经济增收挂钩机制,对各村超出每亩880元预期利润部分,拿出10%用于村干部发放年度绩效奖励和代缴村干部居民养老保险自付部分,激发试点村“两委”干部支持、推进集体经济增收的热情和干劲儿。(金刚 献义 明占)